1492744684_converdaliy_pos.jpg

台灣史上第一次獲得柏林影展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的電影,國際名導侯孝賢監製,黃惠偵執導記錄長片。201653屆金馬紀錄片、剪輯入圍,獲得金馬觀眾票選獎最佳紀錄片。

劇情簡介

《日常對話》(英語:Small Talk),是黃惠偵的2016年紀錄長片,榮獲2017年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。台灣首次選派紀錄片代表角逐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。

「幾個簡單的提問,開啟的將是我們必須做好準備才能面對的對話。」身為紀錄片導演,拍攝看似平常的日常對話,緩緩述說跟著法師母親牽亡魂的童年、家暴的父親,及對於母愛缺席的疑惑,並詰問情感疏離的母親,相對母親從不掩飾的同性性向,女兒最終道出心中隱埋許久的羞愧祕密。在那張暗喻傳統女性價值的餐桌上,一個欲掙脫家庭的女人必須面對自己的女兒,而攝影機也猶如手中法器,超渡了不願面對的過去。約莫十年前開始,導演黃惠偵開始拍攝家人,在家庭影片的表面歡樂下,越想遺忘關於父親的灰暗記憶,卻越揮之不去。

「這部作品不僅只於同志議題,更多的是家庭與母女關係。該慶幸這樣的故事發生在自己而非別人的生命中,唯有如此,故事才有機會被記錄下來。」──黃惠偵

photo.jpg

等了好久終於看了這部片~內容是黃惠偵導演的家庭紀錄片,透過一段又一段與母親、女兒、周遭親友之間的對話描繪出母親是女同志之外,母女曾被父親家暴,媽媽帶著自己和妹妹逃家作著「牽亡」來養活一家人,母親和女友交往情形等等情事一一浮現,不僅讓世人更了解同志的交友和相處,也刻畫了舊時代父權社會的陰影下,台灣女性奮鬥的模樣。

這是一部平實的家庭紀錄片,內容非從同志者的角度,也不是同志的父母,而是一個孩子訪問自己的母親,焦點不放在同志,而在人物性格和「愛」這件事上,還有整個家族和舊時代的氛圍,片中人物的經歷都不順遂,卻沒有訴諸悲情或指責,而是透過平靜的問答和詼諧的對話表現內在的強韌。

 

有幾段令人印象深刻-

像是導演母親說她媽媽也是長期遭受家暴想喝農藥自殺,但被自己阻止了。(導演母親也遇到同樣的事,帶著兩個女兒逃了出來,工作養活一家人)

 

其中一個女朋友說她原本要跟媽媽(導演母親)一起存錢買房子,努力賺錢還同時照顧導演和妹妹,後來因為媽媽賭太多而買不了房子,這何嘗不是另一個辛苦的女性角色。

 

母女在餐桌上進行著對話,導演提出問題,母親聽畢沉默良久卻沒有離席的打算,只是坐著,那段沉默裡表達的情緒比任何針鋒相對、連珠砲似的來回交鋒都還要多、還要令人激動,當時真是無聲勝有聲。導演吐露與父親的往事更令人感到震撼,佩服她的勇氣,也佩服媽媽和其他接受訪談的人,願意讓自己的私生活被記錄成影像然後公開,至於為什麼能有這樣的突破?導演說是「時間」,開拍十年了,媽媽就在時間的流逝下慢慢去習慣、去接受。

 

原本難以想像女同志會在非自願、為了符合社會期待的情況下結婚生子,現代的人不論性向,都可以很自由的決定自己要不要結婚,跟誰結婚,但以前無法,像電影裡頭說的「男大當婚,女大當嫁」,沒有贊同或反對的餘地,只能順從地進入婚姻,工作或相夫教子,按部就班完成一生。台灣的上一輩有許多家暴問題,只是因為大家都是這樣,所以反而好像沒什麼特別,一種「本來就是這樣」的概念,也讓導演一直以為女生長大就是要結婚然後被打...影響著她的婚姻觀。

 

由於逃家時來不及攜帶戶口名簿,導演和妹妹無法繼續念小學,從小一直在跳牽亡養家,到20歲那年遇到楊力州導演,開啟了她以一台攝影機記錄自己的故事、為自己和家庭發聲的念頭,後來到吳乙峰導演的工作室和蘆荻社大學拍紀錄片,從十年前開拍,一路慢慢走過來,這人生第一部紀錄片即得到柏林影展泰迪熊獎,並代表台灣角逐奧斯卡獎,連續兩個台灣史上第一,導演自學拍片的經歷相當勵志。

 

這部片不只是化解了導演和母親的矛盾、拋出心中的糾葛,更讓片中人明白對彼此的愛,新增了說「愛」的方式,也改變了同志電影的印象,樸實描繪出同志的生活和家庭影像,一點也不神秘,說穿了就是你我身邊的普通人,那是什麼原因,讓這些平凡的人物,卻有不平凡的勇氣呢?

 

電影到了尾聲,導演讓女兒去問母親:「阿嬤妳愛不愛我?」成了這封給母親的影像情書最後的告白,問了三次母親終於說出「我愛你」之後小女孩臉上開心的表情令人眼睛一亮,主動說出「我愛你」與被動回應,女兒的感受完全不同,那麼小的小孩就能分辨其中的差異了,這個問題應該也是導演想問母親的,或是整部片拍攝的目的,母親雖然沒有明講,但也用各種行動回答了。

 

 

同場加映:《魯蛇自拍秀》,導演是一個日本人,38歲、跟父母同住、沒結婚也沒存款、無正職狀態下,把自己的魯蛇人生拍成紀錄片奪得大獎。

1448095528558SL4_00ECAF5241745DE5BA710D887EEB8064.jpg

乍看完《魯蛇自拍秀》後覺得其實一點都不魯,導演畢業於早稻田大學,年輕時的夢想是當一個紀錄片導演,後來沒有完成只好一直在電視台打工,也在工地監工(好跳tone),一邊將時間花在參與編輯《新新》這本紀錄片期刊上,《新新》沒辦法讓他賺錢,他也一直處於窮光蛋狀態,為了追尋拍紀錄片的夢想,他沒有投入一般上班族的生活,才有多餘的時間自由運用。

1448089139020_2342C06CDAF02821927EEA2B3B4C07A4.jpg

因父親無預警的遭到裁員,上面還有99歲的阿嬤要奉養,家中經濟開始吃緊,逼得他不得不終止這樣的生活。父親很坦白的跟他說:「我們無法再資助你,請你離開,不然全家都要去自殺。」、「如果賺不到錢的就不能稱為工作」,讓他決定收手,開始尋找正職。

d1432321.jpg

他結算了去年所有的收入跟支出:

●  在電視台當助導和其他打工一年的收入是170萬日幣(約46萬台幣,一個月4萬)

●  自己的月基本開銷12萬,一年144萬,另外為了享受,花了不少錢看電影唱歌和買雜誌。

●  跟母親借錢30萬、積欠的健保費和稅金61萬日幣(這麼多...

●  解除一個保險拿到了60萬日幣清償了這筆債

●  結論是如果想要經濟獨立的話一個月至少要賺20萬。

 

結算之後有餘額,他開始去找正職並搬出了老家開始新的人生,拍這部紀錄片拿到的錢足以支撐他兩三個月的花費。

08.jpg

看影片注意到幾點,比如日本跟台灣的差距:他打零工的薪水比台灣普通上班族的薪水還高T_T(日本一個普通社會新鮮人的薪水約20萬日幣),但相應的是高額的稅金

二是以他這樣的才能為何不能在電視台做正職?或是去其他的雜誌社上班、寫文章投稿之類的呢?

三是就算入不敷出,但吃喝玩樂的錢一點都不能少T_T

四是媽媽,雖已69歲,仍然穿著和服、打扮體面去兼課,很是老當益壯。

五是雙親的反應和支持,父母都已高齡,上有祖母、下有兒子要養,但父親看來沒有沮喪,只是冷靜地幫兒子規劃還債計畫,感覺很有毅力。還有雙親在兒子的鏡頭前顯得很坦然,算是支持兒子拍片。

001.png

父親:「你從來沒有客觀審視自己,總是在追逐夢想。」、「我們知道你很努力,也知道你沒有浪費錢,但不管你再怎麼努力,沒辦法養活自己就是不行。」

 

 

這兩部作品具有衝擊性、令人再三回味。片中的人在面對困難採取了怎樣的應對和解決的行動、向世人展現自我的勇氣...等等,充滿力量,值得一看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Danielle71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