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這是一學期16周的課,不過有調課,因此課程主要集中在兩天一夜的雲林小旅行,小旅行的內容包含田野調查、蒐集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或店家,然後在第二天下午自由活動中作採訪;除了小旅行的內容非常豐富、物超所值外,遇到的店家也很讓人驚喜-永豐米糧行老闆對延平老街,還有西螺的未來發展這一塊有深入的觀察,不單純是作買賣,如何提高辨識度、發揚本地的文化、讓自己的品質不斷提升都是老闆關注的重點,因為老闆以前是媒體人,所以還很佛心地做了採訪教學。

 

整個課程來說有三點特別感謝:

一是謝謝老師,老師教我們製作名片還有示範拜訪陌生店家的技巧,有了部落格累積個人的作品和名片再去採訪,會比較容易取得信任,曾有一個藝術工作者說:「每一次的採訪對被採訪者來說都是一次消耗」,所以,訪問者也要用相同的責任心和作品產出予以回饋,應該是這樣吧!還有記者應當遵守的倫理道德,公民記者既然不是為了利益而做,應該更能夠遵從心中那把尺吧。只要把握這些原則,多看新聞、多寫、多問,時間久了也會做出很精彩的報導!

在小旅行之前老師請到螺陽文教基金會的董事長-何美慧老師來演講,她在雲林西螺地區做社區營造的成果,讓我們認識到西螺地區的歷史、文化,還有社區營造做得好的話可以為地方帶來多大的助益。

 

二是何美慧老師,遠從雲林來到台北大安社大,帶來非常紮實的社區營造的演講,實際走訪延平老街的每個店家都各有特色,老街上的屋型為三進建築,許多屋子前面營業、後面的空間再規劃為餐廳或辦展覽,一個空間,多重使用,感覺裡面的人和氣氛都相當舒爽、流暢,在古蹟再利用方面也是真正做到當成活的空間在使用,而不是僅是封起來當作展間或紀念館,畢竟以參觀作為目的,人跟空間的互動不多,頂多去一、兩次,較無法融入現代人的生活。

店家們各個臥虎藏龍,除了永豐米糧行,還有遠近馳名的「螺情滷味」,傳承了阿嬤的手藝,把它往國際推展,在國外開了許多分店。

或是把西螺大橋的廢鐵改造成藝術品,用西螺大橋的鐵很有意義,也見識到台藝大學生的創作功力,可惜那些鐵在風吹雨淋下日漸斑駁,但造型很有特色。

 

最後感謝小旅行中所有辛苦的導覽老師和工作人員們,讓我們明白要發揮在地特色的重要性,好的可以學習,但不必抄襲,在雲林西螺這樣的農業鄉鎮,何美慧老師和螺陽文教基金會帶領下,居民有信念、有信心、堅持不懈,在這個地方經營出讓人眼睛一亮,覺得「這真的很有台灣特色!」的成果,而不是千篇一律或「這我好像哪裡看過」的樣子,畢竟觀光客來台灣是想看台灣特色,不是要看自己家鄉的複製品,我們台灣自己就有很棒的文化創意了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Danielle71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