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最後一天一連播放了四部體育紀錄片,分別是紀錄台東富岡國小足球隊《滾動的純真》、建國中學游泳隊的《泳者》、中山大學體育資優生《籃後呢》以及講臺灣男排的《夢想的角落》

maxresdefault (1).jpg

maxresdefault (2).jpg

籃後呢.png

369.jpg

這些影片展現了練體育的學生的日常生活:國小生的煩惱來自於學校適應、被教練罵;到高中跟老師的互動比較微妙,同時又面臨升學考試,課業壓力最重;到了大學因體育專長入學的人依然要堅守學業,還要在未來的就職方向間搖擺不定,因為從小練到大的體育雖然讓他們進入好大學,卻無法提供就業的保障;到了最後一部《夢想的角落》講臺灣男排從默默無名到出國比賽凱旋歸來的一路過程,雖然事不盡人意,曾經迷茫不定,最終乘風破浪,作為前面三部紀錄片的總結似的,畫下希望的曙光。

 

《滾動的純真》

第一部片提到了偏鄉小朋友的成長背景、家庭環境,以及他們對上學不太有興趣,以至於為了吸引孩子來學校以及保障他們的課後安全,組織了一個足球隊,立意良好,加入團隊後,孩子們的學習態度、人際關係真的都改善了。

裡面有看到球隊的權威教育,因為孩子的個性不同,也會尋找跟自己契合的老師選擇性服從等等。

 

片中訪問校內教英語的外籍老師說-「教育」在拉丁文原意是「帶領一個人往上」,引導他、幫他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出來,而不是截長補短或揠苗助長,那不一樣。現在的教育制定了一套固定的系統,要求學生將那套系統學起來,並符合專家設定的標準,越接近的孩子越優秀,反之被視為笨蛋,無形間抹煞掉學生原本的天才,達不到標準的人覺得痛苦,達到了也一樣痛苦。

外籍老師並問這些在足球領域展露頭角的孩子,長大後是否有相襯的發展?國內的產業是否成熟到能提供他們就業機會?

對學校老師而言,學生每年輪替,送舊迎新,離開學校後就跟老師沒有關係,但學生在校內的學習,卻大大影響著他們未來的發展和人生的價值觀,如果老師只想安然度過學生在的這幾年,領薪水、等退休,並沒有真心要為學生的未來考慮,學生家庭支持不夠、本身資訊不足、不知道自己可以到哪裡,未來還有多少機會?那麼他們被輕忽的現在,是否也就造成了未來十幾二十年的耽誤?

這不是老師單獨的責任,跟政府的政策、國內的產業成熟度、全民的重視都有關,一切的根本從哪裡來?還是回到教育身上。

教育不是做模型,而是要塑造學生的未來

 

《泳者》

相較於上一部主角是天真的小學生,這部短片記錄了建中游泳隊成員的練習生活,他們每天卯足了勁練習長達一萬公尺,同時要兼顧課業,到高三也沒有中斷,然後考學測指考,每天充滿挑戰,但與游泳為伍的人生也日日更新、壯大起來。紀錄片用高中男生輕鬆詼諧的敘事呈現,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體會箇中辛酸,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青春的容量很大,成人認為艱苦困難的事,在青春期可以毫無畏懼的去嘗試,不怕失敗丟臉,真希望能永遠保持年輕的勇敢。

很佩服他們對課業和游泳兩方全力投入、兼顧的毅力,以前待過校隊但課業變重就退出了,後來才知道練游泳的好處,對於念書和準備考試時,體力、耐挫力和專心度有很大的幫助。

相較於其他三部都是團體競賽,游泳是個人項目,有時候會羨慕團體(如:籃球、排球、舞蹈...)培養出來的團隊精神和革命情感,游泳雖然也有隊友,但終歸是自己一人,隊友的存在是一體兩面,有互相支持鼓勵,也有惡性競爭,對於把生活重點放在讀書的高中生來說,沒有更多元的管道帶領去探索未來目標和夢想,一路也就這樣跌跌撞撞、懵懵懂懂的走過來了,還好運動帶來了很多勇氣和力量。

 

《夢想的角落》

夢想的角落說的是台灣大學生組成的男排隊,如何從默默無聞、沒政府資源挹注也缺少媒體鎂光燈焦點的情況下,靠著隊友們互相加油打氣,最後在國際賽事上獲得了耀眼的好成績的故事。預算是500萬。

 

《籃後呢》

 

 

映後座談:

映後有三位導演到現場座談,其中《泳者》的導演也是念建中而且很年輕,所以可能在高中還是大學時就拍這部片吧,剪輯和劇情都蠻流暢的,沒什麼冷場,覺得很厲害,《滾動的純真》的導演以前沒想過要拍紀錄片,剛好因緣際會之下成就了這部片,最後一位就是《夢想的角落》的導演。

導演們在映後座談提出國內體育的一些問題,比如學校設置體育班,除了練體育外沒有再發揮其他功能、沒有職業規劃,僅部分人成為體育老師、教練(還有當明星),其他人要另求出路,沒有人幫助他們。

國外沒有體育系,喜歡運動的孩子在學校還是跟一般人一樣讀書;建議國內練體育的孩子從小培養各種興趣,找到其他天賦,人生不會只有一件事能做(之前看一個外國影片,依照一萬個小時成專家的邏輯,扣除求學、工作、家庭、人際關係等必須付出的時間,一個人一生中至少能成為10個不同領域的專家,「如果很有效率的話」,很強吧)。

《夢想的角落》導演認為練體育的耐挫力很強,他(成功高中)看過一些很會讀書的人成績都保持在前幾,但一兩次失敗就灰心、一蹶不振,相反地練體育的人每天都在承受大大小小不同的挫折,失敗被打擊有如家常便飯。

覺得這個說法太簡單了,讀書的受挫程度也不小於練一項運動(一個方程式沒搞懂、一次的作文被評了低分、一次的國文默背沒有全對…要怎麼計算?根本太多了),一般父母比較要求課業成績而非體育,兩者的成敗得失、對家人的影響不同;讀書很細瑣也很孤獨,需要長時間靜坐;運動本身就在補腦、可以讓身體分泌快樂物質,但是讀書是一種消耗,腦細胞會全部死光光的!!!運動跟隊友合作培養感情,讀書卻要跟別人競爭…等等,其實都不簡單,看完了這麼多紀錄片,好像透過各種不同人的眼睛去看台灣,希望台灣在這麼多力道加持下,不管是體育環境、教育制度、工作環境、老人長照、司法正義…等等各方面都可以越來越好囉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Danielle71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